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 正文

牛头溪

作者:▱黄水成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7-09-06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平和县城牛头溪一带,我觉得是世上最美的地方。一年四季流水殇殇,沿溪慢道绿树成荫,早晨黄昏时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条溪流给县城带来了无上生机。

记得2000年刚转业回县城时,牛头溪几乎还是原生态乡间小溪流,只有东风桥到琯溪桥这短短的几百米砌起防洪堤。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牛头溪日新月异,防洪堤又从琯溪桥延伸到和平桥,不出几年,又从和平桥延伸到延寿桥,某种程度上说,牛头溪见证了平和县城变迁的进程。

紧随牛头溪的防洪堤脚步的是县城的楼盘,临水而居,开发商做足了水文章。县城的楼盘几乎和牛头溪的防洪堤同步推进,先是广宝,继而是汇景,再后来是帝景一期、二期、金蓝湾,高楼鳞次栉比如雨后春笋。牛头溪逐渐成了条中轴线,它把县城一分为二,沿溪两岸高楼林立。然而,牛头溪仿佛日渐孱弱,被平整过的溪流失去了它原来的野性,失去了深潭与浅滩,一些露出溪面的小滩涂杂草丛生,但很快就改变了模样,政府实施蓝天绿水工程,在牛头溪建起三级滚水坝,从中山公园到延寿桥,两公里长的河段上形成了三个阶梯,县城一下多出三个微型的人工湖,它们像三面镜子,日夜照着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状态。

溯游而上,从北环路水港桥沿溪边往前走上百米,出现一道拦水坝。这可能是上世纪农业学大寨年代的灌溉工程,被加高的河面水流得到了缓冲,水面平静而开阔,一里多长的河滩一下变得平缓。在城郊,难得有这么一个清静放松的好地方,这深浅不一的河面可以让人尽情地畅游,自然成了游泳爱好者的天然浴场。每天早晚时分,聚满了游泳爱好者,他们尽情地在水中畅游。游完泳,许多人仍不急于离开,或坐在岸边看夕阳没入绿竹的斜梢里;或听鸟鸣,看四季流云,这一湾清流,让人们享受一天里一段闲云野鹤般的好时光。

河流都是大地的血脉。听老县城人说,以前的牛头溪从东风桥至延寿桥这一段河滩上,令人发怵的深潭多达十几处,当时没有自来水,沿溪两岸人家都来挑水喝,来来往往的挑水人成为一景,这一景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人类生存离不开水。千万年来,依山傍水历来是人类栖居的最好选择。如果再简约一些,甚至可以把“山”去掉,只保留“水”。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是一个能存活的地方。仔细一想,河流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后家园。大江大河总是哺育着最大的族群,大河上下,村镇星罗棋布,临水之上总有无数的城郭,那里生活着最密集的人群。我们习惯于把黄河、长江称为母亲河。以此说来,说牛头溪是平和县城人民的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

起源霞寨双尖峰脚下的牛头溪,一路欢流而下,途经小溪开阔的小盆地而放慢了它的脚步。早期那些逃荒而来的中原后裔们,他们最先看中的可能正是这水源丰沛、地势平坦且宜于耕织的好地方,豆坪、旧楼、厝丘、古楼、延寿庙、寨子……牛头溪边村寨林立。几百年的生息繁衍,当年的零星小村落日渐扩大,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商贾往来不绝如缕,牛头溪两岸逐渐成为一方商贸重镇。大明时期,侯山李氏、高南林氏、琯溪张氏当地旺族纷纷筑城而居,竟出现西山城、南山城、**城三城鼎足的盛世景象。历经朝代更迭,当年的西山城、南山城和**城早已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然而,当年的李氏、林氏以及张氏们,也早已走出昔日的小城郭,他们的后裔足遍天下。

每一条河道都是时间的作品,不变的是生命对水的依赖。择水而居是人类对家园的首选。当下,绿水青山已成一个最热门的话题,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成了时代的最强音。最近,塞罕坝成了一个热词,当年的戈壁荒滩,通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成了今日的塞上江南。平和一些地方也开始退果还林,一场管住山、看住水、保住土的环境整治力度空前。如今牛头溪的防洪堤已延伸到北环水港桥,很快将延伸到厝丘村。我看见牛头溪分明是县城的笔触,它一路逆流而上缓缓地书写一个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