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首届珍贵档案评选火热进行

平和曾氏携祖传圣旨来参评 历经 256 年 已传 9代人

作者:记者 罗培新 通讯员 罗奇伟 文/图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7-05-17
编辑:杨翠芳 点击数: 字号:

“我家珍藏祖上留下的乾隆诰封圣旨。”昨日,平和县长乐乡农家村农桑寮自然村的曾祥庆,看到本报首届珍贵档案评选火热进行的报道,打进记者电话,希望携宝参加评选。

据曾祥庆介绍,该圣旨是祖上世代相传的宝物,传至他们已第九代。诰封圣旨的时间是清乾隆 26 年(公元 1761 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今已有256 年的历史。几年前,一位广东饶平的商人找上门,开价 35 万元要买下圣旨,曾祥庆几个兄弟不卖。

诰封圣旨材料为黄绢丝绸,呈淡黄色,长度180厘米,宽度30厘米,装在一个高 36厘米、直径 6厘米的呈黑棕色圆筒形锡罐里。将它平摊在书桌上,圣旨的卷头处,两条上下翻飞的银色盘龙,从不同侧面依稀可见折光变幻,让人惊讶不已,据说这是古代圣旨设置的防伪标记。

该圣旨诰封曾萼祖父母的有224 字,诰封其父母的有230 字。在圣旨落款日期的汉、满文字上,盖有 11厘米见方的玉玺大印。数百年沧桑,圣旨看上去有点陈旧,但墨笔书写的字迹依然清晰,朱红玉玺大印的颜色已经变淡。

圣旨大致内容是:为了褒奖时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知县曾萼的祖父曾宗正、祖母吴氏及其父曾士敏、母游氏育子之勤、教子之功,为国家培养了一位“古循良吏,今孝友人”的廉正官员,故特地诰封曾宗正、曾士敏为文林郎,吴氏、游氏为孺人。据了解,文林郎不是职官,而是散官,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就好比现在说“行政级别”一样。孺人,古时称大夫的妻子,明清时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圣旨正文从右向左以汉字竖排而写,从左向右以满文竖排而写,均采用毛笔手写而成。汉字为 2 厘米见方的行楷字体,字迹盈满隽秀,苍劲有力;满文整洁,洒脱飘逸。

曾萼(1721—1797),字丽元,号清溪,平和县九峰人。乾隆 16 年(1751年)清辛未科进士。历任广东省恩平等五县知县、罗定等四州知府,被诰封为奉政大夫;著有《易卦阐义集》。曾萼自梅州知府“告归从养”后,作为一名有名望的官员,当地村民找他办事的很多,可他为官清廉,又不想干涉当地官员施政吏治,于乾隆52年(1787年)携眷搬家,避居距县城 50华里的偏僻地方隐居,并美其名为“农桑寮”。曾萼专心开发山区,吟诗作赋,教援生徒,过着“怡然自得,萧然物外”的平淡生活。目前,生活在农桑寮的曾萼后代裔孙通过耕读成才而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