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75岁的农民画家朱汉邦为墨竹传神而求索

作者:☉罗奇伟 李小勇 文/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6-08-17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朱汉邦胸有成竹

出身农民,却喜爱画画,钟情墨竹,一生坚守,年逾古稀,笔耕不止,令人由衷敬佩。

8月14日,笔者到平和县九峰镇城中村探访。在一间狭小的画室里,75岁老人朱汉邦埋头作画,只见他凝心聚气,走笔如神,挥毫之间尽显大师风范。转眼间,一幅墨竹画跃然纸上,清新高雅,意境深远。

朱汉邦出身农家,小时候就十分喜爱画画,一生坚守自己的爱好,尤其醉心于画竹子。他的家乡九峰镇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竹子随处可见,从小对竹子就有着深厚的感情,由于经常观察竹子,竹子的生长习性、形态、神韵在脑海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为了把竹子画得更加传神,朱汉邦还潜心研究了古人画竹子的技法,并融合自己的见解。

“以前一有时间就反复临摹郑板桥的墨竹风格,然后自己再研究新画法。竹子形态万千,变化奇妙,枯竹新篁、丛竹单枝、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有各自的特色。”朱汉邦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

因为生活的艰难,朱汉邦早年在乡村干过各种各样的杂活,可他不忘初心——画画。 1976年,一次偶然机会,他的画第一次受到关注。那一年,朱汉邦在山格供销社打杂,工作之余,他用素描手法创作了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王丹凤的画像,传神传情的画作令人对他刮目相看。之后,供销社门市装饰画、商品画、广告画等,都由他独揽,朱汉邦艺术创作的火花也因此被点燃。

“只要一有空闲就作画,画画是我一生的追求。”笔耕不辍、孜孜以求的朱汉邦终有所成,成为漳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1996年,他参加新加坡新神州书画院主办的中国画精品创作比赛荣获金奖;2005年参加文化部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书画作品展,获三等奖;2013年,朱汉邦的作品还入编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及出版的《世纪·中国风情中国画展作品集》等等。

一生寄情于墨竹,忘却了许多的不快,也让朱汉邦看淡一切。2011年,朱汉邦做了一次白内障手术,很遗憾,手术并不是很成功,以致他右眼出现了失明。一个画家,如果失去了看清世界的眼睛,那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挚爱艺术的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整,用坚强的意志战胜眼疾。如今,朱汉邦仅靠一只眼照样让画里的乾坤清如诗,让水墨飘出芳香。

受竹子高风亮节的精神影响,朱汉邦常常帮助别人。在一次拍卖会上,他主动将拍卖作品的款项当场资助给贫困学生。他觉得,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那是艺术家最崇高的行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朱汉邦说,画竹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自觉远未达到如此境界,尽管年逾古稀,他还在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