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传统与现代工艺的融合让白芽奇兰茶走得更远

作者:叶庚成 汤绍平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5-06-12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本报讯(叶庚成汤绍平)平和白芽奇兰茶的制茶工艺有史记载的传承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200多年来,平和县的历代茶农根据白芽奇兰的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有别于其他茶系的制作工艺。然而随着现代制茶设备的引入,传统的制茶工艺与现代机械化制作产生了矛盾冲突。是因循守旧,盲目的追求传统制茶?还是兼容并蓄,不断更新制茶工艺?所幸的是,聪明而智慧的平和茶农在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中,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在坚持传统中,不断引入现代制茶工艺。

俗话说:“三分材料七分功。”一泡好茶来自于好的原材料,更来自于优质的制茶工艺。多年来,平和的茶农传承这样的制茶工艺:晾青、晒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足干,所制的茶外形坚实匀称,深绿油润,汤色橙黄,香气清高,滋味清爽细腻,叶底红绿相映。该制茶工艺也入选漳州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天用是漳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毛茶制作到精制加工,他一直坚持采用最传统的工具和制作工艺。曾天用说:“传统做法放的时间比较长,香气也做的比较好,传统工艺大都没有机械破坏,原始的工具大都是竹子做成的,它不会破坏茶青,所以做起来质量也比较稳定。”

这种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白芽奇兰茶花香清幽芬芳优雅,滋味清纯鲜爽,水中带花香,具有一股特殊的高山韵。2005年,清香型奇兰工艺取得新突破;2006年引起消费者青睐,在上海、济南等大中城市打开市场;2008年开始,传统工艺备受消费者欢迎,炭焙奇兰名气大增,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快速提高。

然而,如今传统制茶正在逐渐式微。由于过去的制茶完全靠天、靠人吃饭,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茶叶的采摘制作,而且对于天气和制茶师傅的要求极高,因此往往产量较为低下、成本极高,极大的制约了白芽奇兰茶的产业发展,这就势必需要引入高效率的现代制茶工艺。

我县历来注重茶叶加工工艺与设备的引进和革新,积极引进台湾和其他地区的先进设备,改进加工技术和工艺,提高茶叶加工的科技含量。2012年,曾天用便引进并改进了70多台(套)台湾先进的制茶设备,实行流水线制茶。“原来我们用大锅炒青,用木板来炒,它那个产量很少,现在我们这个机械化代替产量生产,产量速度比较快,下雨天还可以抢时间。”

和曾天用一样,平和茶叶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建天醇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雄在注重白芽奇兰茶传统制茶工艺的延续和发展的同时,也在尝试现代茶园管理技术的引入。张国雄介绍说:“在采摘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利用手采的工艺,同时也利用机械采摘的工艺,能够更好地节约成本,能够更好地把茶叶的劳动密集型跟资金密集型的模式,悄然给它改变。”

据张国雄介绍,白芽奇兰茶的发展,最关键是要改变过去茶农“靠天吃饭、靠手劳动”的传统观念。从他开发茶山、建基地,到打品牌、开拓市场,他一直在践行自己对茶叶的理解。近几年,天醇公司着力打造产销结合的茶企业,在海拔1080米的狮岩峰建立了白芽奇兰生产基地,并开设旗舰店和购茶中心,目前在八个省份拥有数十家的加盟店,成为全县茶业企业的带头者之一。“利用工业的眼光跟工业的思维,来制作、加工我们的茶叶,来构造白芽奇兰茶这种农业用工业标准模式体现出来,更能够制作更标准更好的茶叶,能体现平和白芽奇兰茶的一种可塑性、可延续性,能够让白芽奇兰茶走的更远。”张国雄说。

近年来,白芽奇兰茶凭借着传统与现代制茶工艺的高度融合,茶叶质量的茶叶产量不断提升,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为“漳州茶”的当家品种,与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呈“三足鼎立”格局,在海内外茶叶市场作为漳州茶的“一号代表”。目前,全县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农户1万多个,涉茶人员18万人,涉茶产值达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