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历史典故 > 正文

章江吊阳明

作者:县方志委 张山梁 来源:平和网 时间:2015-03-10
编辑:匿名 点击数: 字号:

章江,一条昔日串联粤赣的黄金水道。

章江,一个承载沉淀记忆的文化符号。

2月6日,承担到同为阳明先生上疏奏请置县的江西省崇义县考察阳明文化研究任务的我,参观了崇义阳明文化广场、平茶寮碑之后,崇义县同行积极推荐并帮助沟通联系大余县方志办同行,我匆匆驱车赶到大余县。在与等候我们的大余县方志办主任邓思喜交换双方志书后,沿着G323国道往赣州方向行走约15公里,向左拐进村庄,驶过一片田野,就到了青龙镇赤江村老圩上的章江河畔。

到达青龙镇的章江河畔时,已近黄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静静流淌的章江。

据陪同的大余县方志办邓主任介绍,章江是赣江的一条重要支流,连接中原与岭南、串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古代人文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昔日北方的漕粮、铁器、瓷器等物资通过水运,由长江运到赣江,溯章江而上运往大庾梅岭下,然后由挑夫挑过梅关,再由浈江、珠江运往海外。同样,广东的山货及广州一带的海货,则通过商贩贾旅跨越梅岭古驿道,再由此上船抵达赣州、南昌等外埠。那时的章江上,百舸争流,章江之畔商铺云集,驿站林立,一时繁荣无两。

沿着江边漫步百来米,来到了位于河畔边的一座结构简单朴素、琉璃瓦葫芦宝顶、四角飞檐翘角的纪念亭,亭内立一石碑,正面刻有“王阳明先生落星处”,背面则刻捐建者的名字。大余县同行告诉我:500年前,这里是一个古码头,纪念亭处就是当王阳明年从广西征战归来途中停船的地方;并指着不远处有两三人在耕作的菜园说,那里就是当年青龙铺驿站的遗址,现在还可以看到被当地群众垦成园地田埂的残垣。

日落黄昏,我站在章江边畔,俯看被夕阳照得泛起点点熠光的章江,仍然日复一日地流淌,昔日章江的片片帆影已不见踪迹,过往的盛世景象成了过眼烟云。远看往日商贾达官云集的驿站,已是夷为平地,只留下一块块鹅卵石的遗址。就连曾经叱咤风云、被誉为“真三不朽”的王阳明也只留下一亭,与刺竹、野草、芒花相伴,还有那寂寞穿梭而过的江水。

此时此刻,我深知,一代治世能臣王阳明已经离世许久,逝者如斯。而其学术思想却不仅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之中,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更像这滔滔奔海的章江水,还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诸多国家。

斗转星移,日月穿梭。这条承载着阳明理学文化记忆的章江,依旧从大庾岭一路向东流向赣江,汇入大海,而昔日的驿站却随风逝去,褪尽繁华铅色,曾经的江船喧闹远去,无奈湮没于人们的视野。但唯有文化,依旧永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去体验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也只有文化,可以让有关阳明的故事、思想一直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辈辈相传,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