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历史典故 > 正文

平和五辩

作者:张山梁 来源:平和县方志委 时间:2014-12-02
编辑:匿名 点击数: 字号:

平和县方志委 张山梁

平和自明正德置县以来,已历经500年沧桑,风云际会,淘尽了古今多少事,也留下了许多真真假假的故事。近来,想起年少时曾经阅览《漳南十辨》的趣事,结合从事的史志工作,也想来个平和几辩,目的是将自己考证的史实告知公众,避免以讹传讹,或积非成是。

一辩县名平和。县名犹如人之姓名,关乎形象,人们总是喜欢在其称谓的原始功能之外附加许多文化、历史的各种各样含义,以彰显其厚重。关于“平和”县名,现在人们最常引用的是《平和县志》(清康熙58年版)的“王守仁…奏请于朝…建设新县…县名平和,取其寇平而民和也”,于是就有了“寇平而民和”、“寇平而人和”、“寇平民和”、“寇平人和”等等版本之解释。

追溯县名的起源,应该从县名的“起名人”——王守仁那里寻找答案。其实,从《王阳明全集》可以得知,1517年,王守仁在最初向朝廷奏请置县时,所起的县名并不是“平和”,而是“清平”(见卷九的《添置清平县治疏》);到了第二年(即1518),王守仁依“县名须因土俗”之律, “询知南靖县河头等乡,俱属平河社,以此议名平和县”(见卷十一的《再议平和县治疏》),才将县名起为“平和”。从中可见,平和县名的起名之本意是因为县治所在地“平河”的谐音而得的,并没有更多的含义。之所以有“寇平而民和”等说,我想是后人揣测而已,或者是一种期盼社会长治久安的愿望吧。这点,在《平和县志》(清道光13年版)中也有特别强调载明:“亦因故地名以名之,非别有取义也。盖县之称平和,由王守仁而始。而今日之可考信而知者,亦莫如王守仁之手疏为定也。”

至于王守仁为什么不采用“平河”,而取其谐音“平和”?我想跟王守仁精通儒、释、道文化,深知“和”乃中国传统文化之最本质,崇尚“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关。

二辩置县时间。置县时间是人们追根溯源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我县历代史志关于置县时间存有明正德十二、十三、十四三种之说(1993年版《平和县志》凡例),故考究置县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查,平和县的正式设置时间应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农历三月十六日(己酉),而真正行使行政管辖权是从明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九日(辛已)开始。而明正德十二年(1517)五月至明正德十四年(1519)三月的近两年时间为置县筹备阶段。

上述论断,可从以下史料佐证。一是现存的4部《平和县志》都明确记载,首任知县是于明正德十四年到任。二是《明史·地理志》卷四十五记录:“平和府西南。正德十四年六月以南靖县之河头大洋陂置,析漳浦县地益之。”三是《大明武宗毅皇帝实录》记载:“正德十四年三月…己酉…添设福建平和县并改小溪巡检司为漳汀巡检司”;“正德十四年六月…辛已…增设福建漳州平和县主治于南靖县之河头大洋陂…”。四是明代史学家谈迁的《国榷》记载:“正德十四年…三月…己酉。设福建平和县。”五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9记载:平和县府西南二百五里…正德十四年,南赣抚臣王守仁讨平象湖贼…于是析置今县…。六是《平和县志》(清康熙21年版)在建置志的公署目里载明“县署在邑中区正德十四年开县,乃署印南靖知县施祥所建也”,从一个侧面载明置县时间为明正德十四年。《平和县志》(清康熙58年版)在学校志的学宫目里载明“儒学在县治之南,明正德十四年设县时,南靖知县施祥建大成殿祀”,同样印证置县时间为明正德十四年。

三辩首任知县。平和县首任知县本无异可辩,奈近来多有好事者妄称首任知县为王阳明,并在网上传播,令人贻笑大方。因为王阳明已在正德十三年(1518)六月升任为正三品的都察院右都御使。

根据现存的四部《平和县志》记载,平和县首任知县为罗干(字定本,江西永丰人,举人。明代理学家、状元罗伦的次子),于正德十四年(1519)到任。到任后,罗干精心理政,可惜天不惜才,执政不到一个月,就死于瘴疫。接任者为广西苍梧人章焕。

四辩闽广匪首。提及平和置县,人们总不免联想到王阳明的巡抚南、赣、汀、漳,深山剿匪。但在不少文章中,常常看到,将平和置县的起因归功于詹师傅、温火烧的农民起义,朝廷才派兵平叛;更有甚者,将匪首詹师傅、温火烧列为平和人。

其实,从明正德十一年(1517)十月二十四日的诏谕:“尔前去巡抚江西南安、赣州,福建汀州、漳州,广东南雄、韶州、惠州、潮州各府及湖广郴州地方…”(《王阳明全集》卷九)中可以看出,王阳明奉诏巡抚绝非闽粤交界一地,而是连绵闽粤赣湘四省交界的广袤山区,只是王阳明把巡抚剿匪的首战摆在闽粤交界的漳州南部山区,史称“漳南战役”。王阳明在《闽广捷音疏》(《王阳明全集》卷九)中也提到,盘据在象湖山一带的匪首是黄猫狸、游四;并明确提到福建贼首詹师傅恃居可塘洞山寨,被金丰(金丰里属永定县所辖)三团哨官兵所剿;广东贼首温火烧被广东程乡县(今广东省梅县)知县张戬带兵所剿。可见,闽广贼首詹师傅、温火烧均非平和人。

目前,流传最多的是詹师傅为芦溪连新人,以竹工为业。然而,据平和《詹氏族谱》记载,芦溪的詹姓族人是由十七世的詹封荫于明天顺元年(1457)开基始肇的,生有四子,繁衍至今。从詹姓族人到芦溪定基到明正德年间发生匪患,只有短短的50年。在这50年间,芦溪詹姓族人应该说处于发展阶段,立足站稳脚跟,尚无拉帮结伙的号召力。这也从侧面验证,詹师傅并非芦溪人。

五辩碑刻记事。在九峰镇塔山半山亭右侧50米处有一摩崖石刻,高5米、宽3米,叙明俞大猷擒张琏事迹:“明嘉靖肆拾壹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南道佥事金浙、都督俞大猷、都师谢敕帅师由此进征饶平,逆贼张琏等首从俱就擒戳,次日尽班师。”根据碑刻所记,飞龙国王张琏是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农历4月18日被俞大猷擒戳。事实并非如此,张琏没有被俞大猷部所杀,而是从云霄引航出海,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成为旧港番舶长,被梁启超称为“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之一。

梁启超在《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的“殖民苏门答腊者”中记载:旧港番舶长张琏。广东潮州饶平县人。张本大盗,明嘉靖末作乱,扰广东江西福建三省。西籍言嘉靖间有海寇张士流夺据葡人之澳门。殆即琏也。中国人之胜西人,自是始。琏后为官职军剿平。已报克获,万历五年,商人诣旧港者,见琏列肆为番舶长。漳泉人多附之。犹中国市舶官。盖琏虽不称王,实握王权矣。

另据,日本人藤田丰八博士考查,三佛齐岛、旧港等地出现很多古碑,上镌记“飞龙”年号。经鉴定是张琏当时的国号。

明嘉靖年间,张琏因不满朝政腐败,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郑八死后,被推为首领。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五月武装起事,在柏嵩关(今九峰镇柏松关)歃血为盟,自称“飞龙人主”,国号“飞龙”,年号“造历”。于乌石埔筑围城为大本营,在张巷田建“朱城黄屋”为宫殿,周围依山筑小寨数百环列,并在饶平、平和和大埔等3县毗邻山丘一带开荒,垦植薯粮,以充军饷。四十年(1561)聚集义军10余万人,分3路出击闽、粤、赣和浙省,先后陷城数十处,攻占了平和、云霄、漳州镇海卫、南靖、龙岩、永定、连城、长乐、兴宁以及江西的宁都、瑞金、泰和,还有浙江的龙泉县。四十一年(1562)六月,朝庭遣都督刘显、参将俞大猷率官兵20万分6哨围剿。张琏部伤忙惨重,遂率余部由云霄出海,联合海上武装力量,继续对抗明朝政府。以后辗转南下,夺占三佛齐岛,自立为国王,占有旧港、柔佛、马六甲等地,垦殖为渔,称番舶长,漳州人、泉州人及海外华裔移民均依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