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专栏展示> 最新报道 > 正文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出炉 福建仍居第九位

作者:谢添实 来源:东南网 时间:2013-02-28
编辑:何丹丹 点击数: 字号:

《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今日在北京发布(图片由课题组提供)

东南网2月28日讯(本网记者 谢添实)2011年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孰强孰弱,28日揭晓。今日,《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北京发布。蓝皮书显示,2011年,在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广东、江苏、上海位列前三甲,福建列第九位,仍处于全国优势地位。

由国务院发展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关,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分中心负责研究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是该课题组第七次发布最新年度研究报告。

东西部差距有所缩小

2011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游区(1~10位)的依次是: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北京市、浙江省、山东省、天津市、辽宁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排在中游区(11~20位)的依次为四川省、河南省、河北省、湖北省、重庆市、安徽省、湖南省、黑龙江省、陕西省、吉林省;处于下游区(21~31位)的依次为江西省、山西省、海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甘肃省、西藏自治区。

与2010年相比,排位上升的有8个省份,上升幅度最大的是重庆市,上升了4位,河南省排上升了3位;17个省份排位没有变化;排位下降的有9个省份,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江西省,下降了5位,其次是湖北省,下降了4位。

从全国区域间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综合测算和分差来看,2011年全国4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46.36分、中部地区34.92分、西部地区30.31分、东北地区36.7分,比差为1:0.75:0.65:0.79,西部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会议

多项评价指标 福建优势明显

2011年,福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在全国第9名,与2010年相比保持不变,介于辽宁和内蒙古之间,仍处于全国优势地位。

在众多二级指标中,福建的宏观经济竞争力处于第10位,下降1位;产业经济竞争力处于第13位,上升5位;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处于第11位,下降1位;知识经济竞争力处于第13位,排位不变;发展环境竞争力处于第11位,下降1位;统筹协调竞争力处于第12位,下降2位;政府作用竞争力处于第9位、发展水平竞争力处于第6位,这些指标都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

福建也有一些指标排名较后,如财政金融竞争力在全国处于第22位,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2位,在全国处于下游地区,在该力指标组的22个指标中,没有强势指标。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主编之一李闽榕教授作报告

五建议促福建竞争力提升

如何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蓝皮书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大力巩固强势指标,从上升幅度大且变化趋势相对比较稳定的优势指标中,选择一部分进行重点培育,如“就业结构优化度”、“贸易结构优化度”、“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农业劳动生产率”、“旅游外汇收入”等,使之尽快发展成为强势指标。

二是积极培育优势指标,要特别注意加强对优势指标的重点扶持和培育,帮助那些接近上游区指标尽快上升为优势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产业结构优化度”、“工业资产总额”、“服务业增加值”等。

三是有效遏止劣势指标,着力帮助处于上升趋势的劣势指标增强上升动力,如“对外直接投资”、“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人均工业废水平排放达标率”,以 及“人均证券市场筹资额”等,及时改变它们所处的劣势地位,促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四是着力缓解下降指标,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外贸依存度”、“货币市场融资额”、“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等,这些指标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短板”中的“短板”,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些指标的下降,努力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五是切实实施重点突破,要注意那些处于关键位置、影响面大的指标入手,实施重点突破,并可以带动一大片指标的提升,如“对外直接投资”、“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规模以上企业平均资产”、“中长期贷款占贷款余额比重”等,这些对三级指标的排位提升形成了强力制约,要善于从这些“瓶颈”制约入手,着力去突破、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