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新闻中心> 平和新闻 > 正文

共同的乡音

作者:黄荣才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14-03-30
编辑:朱国文 点击数: 字号:

        出门在外,和人交流总是喜欢普通话。但行走在台湾,不经意之间,对方或者听到你冒出一两句闽南话,这会有暗号对上的兴奋。

         在台湾桃园大溪镇,已近黄昏。仅仅是路过参观,并没有停留太久的计划。老街的建筑尽管有了西洋的元素,有了改建之后的容颜更改,但依然有闽南建筑的风格,恍然就是在家乡哪个乡镇的街道漫步。在林立的店铺走走停停,看到一位老人,坐在一排排的木屐之间,很是慈祥和平静,就如家里的奶奶,那木屐呱嗒呱嗒的声响从童年的记忆冒出来,在台湾的黄昏钩沉儿时的故事。没有理由地,我觉得老人应该会说闽南话,就用闽南话和她打招呼“阿嬷,你吃饱未”。一开口,老人沉静的表情立刻生动起来,她说:“原来你会说阮的话啊。”我故意调侃“是您说阮的话,不是阮说您的话”。“是,是,是,是咱大家的话”。老人好像宽容调皮的孩子一样,绽放笑容。我们就在黄昏里的街道上聊天,没有在意时间的流逝,直到街道上的灯亮了许久,我们还坐在街道边聊天,那样的情景就是在老家吃完饭的傍晚,坐在门前随意闲聊。“阮阿公是从福建平和大溪过台湾的啊。”老人对故地的了解很清楚,“铁锅、豆干、大溪米粉是阮阿公辈从大陆带过来,是他们当时的‘赚吃步’(谋生的手段)”。当年大溪的村民从福建平和历经艰辛来到台湾,家乡的手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他们就依靠这些手艺在台湾站稳了脚跟,开始了他们的生活,聚集而居繁衍后代,生存下来了,居住的地方总要有个名称,于是家乡的地名就在这里成为新家的地名。大溪,就是以如此的方式在海峡两岸繁衍发展。

         大溪豆干传人面对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我们的豆干其实是来自福建,来自福建平和”。对渊源的追溯是对记忆中乡愁的抚摸,可以消解沉浸其中的伤痛。清代曾任福建巡抚的王凯泰在一首诗中说:“西风已过洞庭波,麻豆庄中柚子多。往岁文宗若东渡,内园应不数平和。”王巡抚的诗解读了台湾麻豆文旦柚和福建平和琯溪蜜柚两柚一条根的历史渊源,当我们在台湾行走的时候,有不少人就和我们聊起平和琯溪蜜柚,聊起台湾麻豆文旦柚,就好像说起大家都熟络的兄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不仅仅在大溪,也不仅仅是柚子。在台湾十天,经常会碰到讲闽南话的场合,那种兴奋的表情不能简单理解为生意手段。即使不买东西,即使不是开店的人,都会有“咱讲同样话,咱是一家人”的感慨。

        “咱厝出足多名人”,在台湾,沉浸在闽南话乡音之中,这也是经常被提起的一句话。“以前出的台湾农民起义领袖林爽文,阿里山神吴凤,台湾望族雾峰林家,现在有江丙坤,还有林毅夫,足多有名人。”用乡音说起同样的荣耀,亲切也就不容置疑。

         “咱大家来唱一条。”在和同乡会宗亲吃饭的时候,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有人坐,有人站,有人用筷子击碗,有人用手轻拍桌面打节奏,男女老少同唱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一杯杯家酿的米酒更是让人感受乡音的魅力,沉浸在乡音之中,有些人已经泪花闪闪,但没有人觉得难为情,乡音,让所有人都敞开胸怀,舒展在家乡的柔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