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历史典故 > 正文

王守仁与平和县的诞生 (三)

作者:黄志耀 文/供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3-05-31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王守仁规划设计的平和武庙
  王守仁规划设计的城隍庙
  王守仁规划设计的平和文庙

  平和县诞生记

  话说平和县的农民起义被镇压后,王守仁就想到平和县如何才能长治久安的事情,他也想到增添县域,加强对这个地方管理的问题。可以说,平和县的平乱与建县,全赖王守仁一手促成。

  且说在这之前,乡贤曾敦立也多次向上级政府提出申请设立县衙。据平和文史记载,曾敦立(1462—1559年),号直斋,平和县九峰镇人,他倡建县治,造福平和人民。

  据说曾敦立少时也曾经认真攻读过四书五经,但因为家庭负担,他毅然放弃去科举,专门经商了。他往来于潮州、汕头、漳州等地做生意。由于他为人忠诚老实,在经商中一是一,所以不久就成为当地有名的富户。曾敦立不是财大气粗之人,而是乐善好施,受到左邻右舍的好评。当时的平和地处闽南边陲,文化十分落后,社会治安极差,土匪时常光顾这里,致使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曾敦立为了生计,不得不避乱于漳州颜厝。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恶习呢?曾敦立认为只有设置县治,建立学堂,用先进的文化施教于民,使老百姓知法守法,移风易俗,不久的将来,展现在平和大地的,就是一个民风淳朴、民众知书识礼的县城。他的想法,得到好友儒学生员张浩然的支持。张浩然靖城人,他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乡贤,按照现在的话说,是一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仁人志士,他的家就在南靖县衙附近。一天早上,这两位好友经过认真磋商,就写了一篇申请报告,两人共同署名,并且一起来到县衙见县长施祥。施祥一听两人的陈述,非常赞同。他在报告中签了意见后,让曾敦立直接到漳州找知府钟湘。到了漳州,曾敦立呈上申请报告说,清宁里如果建县城,好处不用言说,愿助工、以及建材等等。钟湘知府一听十分感动,当场表态,将尽最大努力促成,并迅速将情况呈请福建按察使兵备佥事胡琏奏请朝廷。

  话说有一天,长乐乡坪回村的一个农舍里,王守仁这位“省委书记”接到朝廷的圣旨,皇上叫他考察添设县治的事宜。原来皇上接到奏章后觉得有道理,就下旨让征战在这里的京官王守仁看看是否适合。据说王守仁一进入平和境内,就被这里的大好风光所吸引,但具有政治眼光、战略眼光的他,此时更看到这里是山高皇帝远的所在,他正想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他接到朝廷旨意后,认为朝廷有远见和忧患意识。当王守仁得知是一位乡贤鼎力申请设立,十分惊讶,他说:“在这深山老林里,也有这样的贤人,不可思议!”他想拜访拜访。于是,一天下午,他带着几位随从和漳州知府钟湘、南靖知县施祥前往九峰曾敦立家里“杯茶议县”。据说曾敦立得知王守仁这位高官带着府官、县官前往他家里,心情很激动,就预先准备了上等奇兰茶,并从背后山的一个石缝里取回了甘泉。当王守仁到达时,他首先倒了一杯满满的茶水,一股清香的气味迅速扑面而来,王守仁深深吸了一口气,当看到一杯满满的茶水时,紧皱眉头,若有所思。曾敦立瞧了一眼王守仁,面带笑容,拿着一个杯子,把满满的一杯茶水一分为二,王守仁顿然醒悟。原来曾敦立的用意是说:南靖县管辖太大,特别是这个大山区,显得更突出,为了更好地治理这一块地方,只有分治。

  王守仁深感有道理,于是,第二天一早,这位明王朝的“省委书记”就带领漳州的“市长”、南靖的“县长”到大洋陂(现在九峰镇所在地)现场办公,从左到右,认真勘察地形地貌。曾敦立积极主动介绍情况。当看到一块平地时,曾敦立叫住大家,说:“这个地方不错,后龙非常有力,来水好,出水恰到好处,是一个上好的地理。中间那个小山丘是我们的祖坟,为了全县人民,我们可以迁走。” 王守仁实际上也相中这块地皮,当看到中央那个坟墓时,他有点犹豫,听曾敦立这么一说,他的心情忽然放开了。他说:“这块地方傍山依水,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如果把县衙建在这个地方,注定风调雨顺,老百姓能安居乐业。” 大家详细一看,都觉得有道理,就一口赞成。于是,县衙地址就这样定下来。

  明正德十二年五月二十八一早,山风轻拂,和煦的阳光悄悄地洒在大地上。王守仁在门口转了一大圈,尽情吸着早晨群山中释放出的清新空气。他又观前顾后看着前天看中的县衙地址,忽然心情又开朗了很多,回到房子里,迅速展开纸,一气呵成写就《添设清平县治疏》。他说:“蒙漳南道督同本职与南靖县知县施祥,带领耆民曾敦立等,并山人洪钦顺等,亲诣河头地方。踏得大洋陂,背山面水,地势宽平,周围量度可六百余丈,西接广东饶平,北联三团芦溪,堪以建设县治……及看得芦溪枋头坂,地势颇雄,宜立巡检司以为防御……呈乞添县治以控贼巢,建设学校以移易风俗,庶得久安长治。”且说上疏几个月后,明王朝经过慎重考虑,恩准了。

  却说王守仁在《添设清平县治疏》上奏后,并没有坐等皇帝批复的圣旨,而是又指挥兵马驰骋在战场上。因为平和的敌人詹师富虽然已经被他消灭,但左右的敌人还虎视眈眈。平和平乱的成功,为王守仁带兵征战留下了宝贵经验。现在他的目光开始紧紧锁定着谢志珊不放。谢志珊这个人很嚣张,对于官府的人,不屑一顾。他自封为“征南王”,当王守仁布兵排阵攻打詹师富时,他就给王守仁开了一个小小玩笑,带着一队人马,神不知鬼不觉去偷袭南安。他的目的很简单:我不怕你王守仁这位高官。但骄兵必败无疑,这不,南安知府有忧患意识,早就做好防患措施。当谢志珊带着队伍来进攻时,严阵以待的南安官军,一下子就把谢志珊打得叫娘喊爹,谢志珊迅速退回到根据地。但谢志珊却也是一个乐观派,他只不过难过了半天时间,他在心里想:败就败,有什么了不起。按照现在的话说,他的心态不错。他迅速调整战略,几天时间,就购置新设备武装据点的各个要口,并做好屯粮等工作,准备与官军打持久战。王守仁对这个人是做了认真研究的,他对于打这一场战争成竹在胸,准备速战速决解决谢志珊问题。精通兵法的王守仁,深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攻打谢志珊的革命根据地时,也采取声东击西和分化瓦解敌人的办法,他放出话说:准备打桶冈的蓝天凤。同时,也上奏上级备案。谢志珊信以为真,在根据地高枕无忧。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月初七的早晨,蒙蒙细雨,寒风凛冽,虽然才进入十月,但山区的风和雨特别冷。王守仁趁谢志珊不备,下达了攻打横水谢志珊窝点的作战命令。谢志珊由于友军被分化瓦解,成为孤军作战;加上麻痹大意,当王守仁兵马到达时,他还在蒙头大睡。所以,谢志珊很快就失败了。

  骄兵必败,谢志珊失败是意料之中。谢志珊通过领教王守仁,认为棋逢对手,败给王守仁他觉得不冤。这不,他被打得落花流水,还没有半点难过的样子。他在心里暗暗感叹着:王守仁这个家伙确实厉害,老奸巨猾。面对具有文韬武略的战略家,他为了保住生命和残余势力,带着兵马从左侧溜走到桶冈投奔蓝天凤了。谢志珊的属下有的为了保住一条活生生的命,乖乖举手投降;有的偷跑隐藏起来,只有一小部分不怕死的死硬汉,紧跟着首领谢志珊做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美梦。王守仁宜将剩勇追穷寇,带领官兵一路追杀。但由于谢志珊路径很熟悉,尽管王守仁的官兵紧追不放,还是安全脱险,他顺利地走入蓝天凤的地盘——桶冈。桶冈易守难攻,王守仁的大军在这里受阻了,但片刻间,只见王守仁心生一计,他采取围而不攻的战略战术,要导演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战斗。他指令手下向蓝天凤喊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蓝天凤识时务顾大体站在人民群众一边,要为跟随自己的生死弟兄着想。只要站在人民一边,不要与政府继续对着干,就不追究责任,可以自由回家,否则就是死路一条。王守仁的喊话,动摇了蓝天凤的军心,很多人都自动放下武器悄悄走出山寨,但也有一部分人左右摇摆,又有一部分人想继续与政府为敌。王守仁深知敌人内部情况,迅速做出决定,当敌人犹豫不决之时,指挥官兵从几个入口鱼贯而入。谢志珊、蓝天凤等将领在忠义厅还在沸沸扬扬争吵着,焦点是战或者降的问题。谢志珊极力主张血战到底,他说:“王守仁不过是一个京城来的文弱书生,时间一久就成不了气候,他注定灰溜溜回京城。”这当儿,王守仁的敢死队已经出现在敌人指挥部,谢志珊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擒。王守仁导演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又胜利了。与此同时,詹师富、谢志珊、蓝天凤等互为照应的起义军终于彻底平息了,王守仁带着喜悦的心情,匆匆忙忙赶回九峰镇,因为他要亲自主持建设平和县城的开工仪式。

  正德十二年(l517年)十二月初九,是一个黄道吉日。这天清晨,王守仁与知府、知县,在曾敦立等当地乡贤的带领下,亲自到河头土地神庙拜土地神。王守仁告诉土地伯公说:即日动工建平和县城造福子孙后代,希望土地神履行职责,主管工地施工安全,使兴建县城过程中,平安顺利。王守仁告祀神明后,亲自在中心点动了工。当天,在各级领导会议上,王守仁再次强调兴建平和县城工作的有关重要指示,并指定南靖县长施祥负责现场施工。

  王守仁文集记载:“正德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本职督同各官亲到河头告祀社土,伐木兴工……至次年五月,外筑城墙俱已完备,惟表墙因风雨阻滞,期在九月完工。县堂、衙宇、幕厅、仪门、六房俱各坚完,惟殿庑、分司、仓库、城隍、社稷坛,亦因风雨阻滞,期在仲冬工完。”(《平和县志》第975页)。

  话说工地动工后,大多数的老百姓都积极参与,做到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加快了工程的进展。但是在涉及个人利益时,也有个别人想不通。特别是有关土地和农作物赔偿问题等等。面对这些现状,一天早上,曾敦立亲自到这些人家中做工作。中午,有一户人家对曾敦立说:“你为什么不带头呢?”曾敦立说:“我已经同意无偿贡献需要征用的土地。”沉思片刻,曾敦立觉得这户人家讲的并非没有道理,因为自家需要被建城征用的土地都还没有动。于是,他对这户人家接着说:“大伯,你放心好啦,我家明天就把该动的房子全部拆掉,把菜地里的农作物全部移走。”

  第二天早上,春光明媚。曾敦立请来五六位帮工,把自己家族的四座祖坟全部迁往别处,并慷慨地献出土地、宅居地;之后,组织村民开山打石,夯筑城墙。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那些不太愿意牺牲自己利益支持新县治建造的老百姓。他的举动,受到王守仁的高度赞扬。由于曾敦立等乡贤的大力支持,加上王守仁等各级领导身体力行把建县城当做政治任务来抓,仅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一座崭新的平和县城终于矗立在九峰群山中。

  据正德十三年十月十五王阳明草写《再议平和县治疏》,平和县城的主体工程,包括城墙、县堂、衙宇、幕厅、仪门、六房及明伦堂都建起来了。芦溪境内的漳汀枋头坂,也建起—座直径规模达—百一十丈的城堡,供巡检司使用。这个城堡包括巡司公馆前厅各一座、仪门一座、鼓楼一座、后堂一座。

  平和县诞生后,王守仁不是一走了之,而是考虑到新县治的文化与经济问题。他走村串寨进行社会调查,倡建学校以及庵庙,特别是亲自指挥建筑城隍庙,把建立良好民风当做新县治的首要任务。他认为老百姓文化素质提高、人心向善了,社会上七七八八的事情就自然会减少。其次他还十分注重民生问题,通过考察,他认为平和的土质很适合烧瓷碗,于是他就把有烧瓷碗经验的江西兵留下一部分帮助平和县搞经济建设。据说现在的克拉克瓷就是那时烧的,并且出口外国,为刚刚诞生的平和县振兴经济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五百多年过去了,平和县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王守仁的公德却没有因为时间而流逝,平和人民将永远珍惜他留下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