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人文典故> 历史典故 > 正文

平和有位“清廉公”(三)

作者:黄志耀/文  黄志耀 卢德育/供图 来源:闽南日报 时间:2013-03-22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黄志耀/文     黄志耀 卢德育/供图

  以民为本息纷争

  为人仗义力持正义

  曾萼审案公正、公平,判案合情合理,而且在审案中做到灵活不教条,能和解的就尽量调解和好。

  据说有兄弟俩为了争夺田产,闹了好几年,几任县官都理不清头绪,没有办法解决他们的家里事,致使兄弟间伤了感情。曾萼上任后,得知情况,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事情,完全可以调解和好的。于是,迅速缉拿他们两个到了县衙。他软硬兼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到分析手掌手背的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得兄弟两人口服心服,答应回家后各自做通夫人的思想工作。话说兄弟俩离开衙门一个月以后的一天上午,兄弟俩一起来到县衙找到了曾萼,弟弟说要把田地让给哥哥耕作;哥哥对着县老爷说,他已经做通家人的思想,要把田地让给弟弟。曾萼看到兄弟和好,十分高兴,就把田地判决为书田共同耕耘,把每年的收入积蓄起来,然后把积蓄的钱财奖给积极求学而且有成绩的学子。据说后来兄弟俩的子孙出了很多秀才、举人,同时也出了进士,大家都说这应该归功于曾萼,没有曾萼,这个家族就不会这么发达。

  话说到曾萼当潮阳县令的第二年(1765年)六月,一天下午,天空阴沉,随即狂风四起,一场大风暴正面袭击潮阳县。这是一次罕见的大台风,随着呼啸声,暴雨倾盆而下。这次大台风,致使县城城墙多处倒塌,河堤也出现多处崩溃。史载:“有飓风坏城垣民堤,极力修葺。” 台风过后,曾萼身先士卒,积极组织老百姓进行生产自救,并开仓放粮接济贫困户。老百姓看到曾萼尽心尽责办事,十分感动。老百姓的赞扬声,曾萼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谦虚地说:“吾莅此土,只尽职分之所当为罢了。”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萼调任电白县当知县。阳春、电白、茂名等附近县的盗贼,听到曾萼调到这一带上任,纷纷逃走。“丁亥,调补电白,缉拿春江、电、茂贼匪,境内悉安。”电白县左右境内黎民百姓从此得以安居乐业,老百姓拍手称快。乾隆三十三年,曾萼调任罗定州代理知府,兼任摄州的判官事务。乾隆三十四年再任电白知县兼代茂名知县。乾隆三十五年任信宜知县。四年间,曾萼曾任一州四县长官。四年当中,他没有闲暇过,所到之处,对赌博、盗窃等行为进行无情打击,地方安定;对老百姓态度和蔼,老百姓也非常爱戴他这样的父母官。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曾萼升任广州海防同知。(从1744年至1911年,清政府共派出64任澳门海防同知,曾萼为第9任)史载:“广州府海防同知是在虎门和澳门受到英国、西班牙等国兵舰威胁情况下设立的。自1744年4月被批准设立之日起至1849年8月葡萄牙人“钉关逐役,抗不交租”为止,广州府海防同知对于澳门的行政管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权责十分明确,有效地捍卫了中国主权。”

  为人仗义力持正义

  “广州府海防同知”,此官位又称“澳门海防军民同知”。按清代官制,同知是知府的副职,属于清廷批准的省一级政府管理比较重要地区的派出机关。据载,管理澳门最先的行政机构是县丞级,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设立“广州府海防同知”,就是由副县级升格为副知府级,说明清政府对澳门行使主权的重视和加强。 

  话说曾萼到京城的第二天,谭尚忠就启奏乾隆帝,乾隆帝迅速召见曾萼。乾隆帝开门见山说:“澳门是我们中国领土,只不过从明朝的1557年才开始被葡萄牙人租借,但是主权不变,所以,在我们的国土上,所有外国人都必须遵守我们大清的律法。朕把这个重任交给你,希望你干好。”乾隆帝话音一下,曾萼壮了壮胆,偷偷瞧了一眼乾隆帝。看着乾隆帝那严肃认真的脸容,他急忙回答说:“臣一定不辜负皇上的期望,尽心尽责管理好澳门的事务。”之后,乾隆帝感念曾萼为官廉洁奉公,政绩斐然,特意封他为奉政大夫,这是个五品官,同时赐“黄龙伞”一把,以表殊荣。

  曾萼从京城回到广州时,正式成为第九任澳门海防军民同知。是时,他亲临澳门进行调查研究。当时在这里有好多外国人,他们经常惹是非,自以为是外国人,没有人敢管他们。

  据说一天早上,曾萼与两位随从走上街头,无意间看到两个葡萄牙人在购买东西时,故意找店主的麻烦,叽里咕噜不交钱,曾萼与随从迅速走上去了解情况。葡萄牙人看见曾萼等人过来,不但没有收敛,而且趾高气扬地踢着门窗桌椅扬长而去,好像是在向曾萼示威。看着这些外国人在我们国土上耀武扬威,曾萼十分气愤,经过了解,得知这些人经常这样,于是,第二天一早,曾萼穿上官服,带着一队人马巡街,他准备逮两个来杀鸡儆猴。大概日近中午,只见几个外国人从西边的小道走过来,径直来到了一个杂货店购买东西。杂货店的老板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汉,看见几个外国人过来本想躲开不理他,但已经来不及。这些外国人到店里买东西,都像昨天一样,付钱时都耍赖皮,有的索性不给钱,你也拿他没有办法。曾萼看着这些外国人在这里就像在自家那么随便,心中的怒火终于爆发出来。他指令几个捕快逮住这几个蛮不讲理、逍遥自在的外国人,他要打一打这些人的嚣张气焰。在衙门,曾萼理直气壮地说:“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买东西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你们在这里,也必须服从我们大清的律法,任何人违背律法,都必须受到制裁,你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必须受到惩罚。”此时,这些人也觉得有点理亏,承认有过错,表示要补交货款,今后不再重犯。曾萼也认为效果已经达到,就把他们放回去。据说后来这类事情就少多了。

  告老返乡积懿德

  到了乾隆三十七年,曾萼被调到广东省直隶连州当知府。连州地处湖南、广西两省交界,据说当时这里女人都不干活,连家务、针线之类也都是男人代劳,弊端很多。曾萼到任后迅速改变这种风俗习惯,制定出一条禁令,男人不准干这些本来是女人干的活;同时,认真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使大家提高认识。一年以后,这里女人不做女红的习惯就改变了。

  曾萼一到连州,依然不改他的一贯作风。上任不久,他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时,得知连州境内有一个峡口,两岸之间怪石林立,经常发生撞坏船只的事情,两岸之间往来十分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曾萼又多次到实地勘察地形地貌,并且拜访有经验的土专家,之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一年以后,水道被治理得畅通无阻,当地老百姓非常高兴,特立石碑歌颂此事。

  在连州,曾萼还十分注意少数民族工作,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重视民族政策。当时连州有一个瑶族,人口数千人,他们擅长鼓舞、赛龙舟等民间艺术,曾萼经常参加他们组织的活动,很快就与他们结交成朋友。在处理瑶族事务工作中,他主要是采取公正、宽和的策略,不专断、不弹压,民族间和睦相处。在他任内,地方稳定,少数民族得到教化。

  乾隆三十八年,曾萼奉命代理梅州知府。在仕途,曾萼认为既曲折又险恶,有去官为文为农的念头,遂于乾隆三十九年,以父母年老为由,上奏“告归从养”。

  据说乾隆帝接到曾萼奏章后,不假思索就说:“50多岁就要告老还乡,这个曾萼也想得出来?朕不恩准!”曾萼说:“自己身体素质已经不适合继续当官,还是请皇上恩准。”乾隆帝还是不准许,他说:“如果身体不行,朕就特许你在接送官差时不用站着,坐在官椅上接送就可以了。”曾萼不好意思再说了,只好把退休的事搁下来。吏部尚书谭尚忠得知以后,就找了一个闲官给曾萼当。这个官没有具体事务,而且俸禄高,一日纹银一斗。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曾萼越想越不妥,于是就再次上书要求回到老家平和县。吏部尚书谭尚忠深知曾萼去意已定,就不断斡旋,最后,终于得到皇上恩准。据载,曾萼离开梅州时,官绅百姓“攀辕遮道”,依依不舍告别。

  曾萼回到平和不久,看到乡亲居住条件不好,就计划建造一座土楼让族亲居住。由于皇帝奖赏很多,曾萼要建一座土楼,资金绰绰有余。一天早上,曾萼请来了一位地理名师,经过十多天的寻找,终于选中了一块令曾萼满意的楼址。不久,一座雄伟壮观的土楼就在平和九峰诞生,吏部尚书谭尚忠得知后,写来了贺信,并亲自题写“咏春楼”的楼匾,这个楼匾至今还完好地保存下来。

  据说建好楼后,曾萼就与乡亲们朝夕相处。很多学子早就耳闻他的大名,都来拜他为师,曾萼乐于接受。为了方便学子,他特意设立教坛,依照程度,分成“上学”、“下学”,教授生徒,每天早晚讲解,受到众多乡亲的赞扬。

  曾萼不但义务为学子授课,还时常走村串寨为乡亲排忧解难,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据载,“山下居民不下千余户,劝善解纷,无争斗事”。乾隆六十年(1795年),平和闹大饥荒,曾萼一面想方设法节省家中用粮和开支,一面四处筹措粮食赈济贫困户,当地老百姓称呼他是大善人,“乙卯岁饥,赈穷乏者极夥”。面对赞扬声,曾萼对家人说:“人生在世,看见亲友危难,就应伸手救助,这是一个人应有的同情心。” 

  嘉庆二年(1797年)五月,曾萼因身体原因,自知不久人世。一天,他召集全家人开会,勉励后人说:“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人生须积善,和气自致祥。你辈事业无穷,勉作好人,无贻家门羞。”

  曾萼一生为人处世是成功的,他为官廉洁奉公,为民乐善好施,为文治学严谨,著作有《永归集》、《易卦阐义集》等。纵观曾萼人生,可谓后人的光辉典范。礼部尚书谭尚忠颂赞他说:“古循良吏,今孝友人!”这可以说是对曾萼一生的恰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