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02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绳武飞扬

    作者:许少梅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7-11-27
    编辑:庄玮 点击数: 字号:

    土楼是客家祖先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建筑魁宝。每座土楼都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历史,都在默默地承载着岁月的洗礼和年华的变迁,描绘着家族的情怀和特殊的文化,见证着辉煌和曾经的沧桑!

    中国的土楼历史悠久,数不胜数,但都集结在于福建。而平和是福建土楼居多的一个驿站,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土楼还约有500座。除了世界最大的土楼在平和,还有一座土楼更是让许多海内外人士追捧、迷恋、探索,那就是革命老区芦溪镇的绳武楼。如果说,土楼都是宏伟的、神秘的,那么绳武楼不仅宏伟和神秘,更是精致和悠美。它是清嘉庆年间由芦溪十八世太学生叶处候始建,从奠基到完工,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前后长达一百多年,见证着五朝历代的变迁。

    绳武楼在平和县西北部的芦溪镇蕉路村,坐落于山间盆地中部,西毗世界文化遗产地永定县湖坑12公里,北距南靖田螺坑土楼群8公里,素有“土楼金三角”之称。绳武楼与众不同的的端庄、细腻、精致、秀美,素有"木雕博物馆"和“美女楼”称号。楼内木雕款项繁多,泥塑清晰可见,彩绘处处迷人,至今还保留无一雷同的六百四十多幅的木雕。

    “方圆有序、智圆行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芦溪绳武楼虽是一座圆型土楼,可在整个建筑方格和文化内涵却是圆中带方,方中有圆的完美结合。古文《周髀算经》中就提到“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晋书·天文志》也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方圆”便成了世界。或许中国人在建筑土楼上也把“方圆”文化做为一种观念来行事。将“方圆”文化蕴含的意义在设计上表达得淋漓尽致。若是有方无圆则拘泥,有圆无方则不刚,方圆相济才和谐。福建的土楼设计或方、或圆或半圆结构,不管怎么样都脱离不了“圆”与“方”的文化构造。一般来讲,方具有静态、局部、规则、原则性等含义,圆具有动态、整体、圆满、灵活性等内含。芦溪绳武楼的设计完美地融入了 “圆”与“方”文化,将“圆”的柔和,“方”的刚强完美地体现出来,力透纸背地把中国人想要寄托和实现的愿望都演绎得透透彻彻、淋漓尽致。

    土楼的诞生,蕴含着一个家族的辉煌,也蕴含着客家人同宗血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中国建筑文化精粹的传承和历史的变迁,同时更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宗教和学术等文化的结合体。就如绳武楼,真实让世人见证了中国土楼最精粹的奇迹,也传承了闽南最特色建筑和雕刻文化!绳武楼的楼名“绳武”二字典出《诗经.大雅.下武》中的“昭兹来许,绳其祖武”,意思是继承先祖的业绩。从其楼门也印证了“绳其祖武”的本意。楼门对联上联为:绳功祖业南阳望族家声远,下联:武德宗文楚伊遗风世泽长。可见绳武楼的祖先在此之前也应是个辉煌或显赫的家族,所以才让他的后代子孙敬仰和自豪。

    而对联中的“南阳望族”是指何方呢?为什么自称“南阳望族”呢?几经调查和考证,得知了叶姓的起源始末和“南阳望族”的由来。“叶姓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代。据史书所载,帝颛顼的后裔陆终有一子名季连,赐姓芈。他的后裔鬻熊很有学问,做过文王的老师。后成王便追封其曾孙熊绎于荆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国号为楚。年龄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 而帝颛顼就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远古传说中的帝王,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原来平和芦溪的叶氏竟是帝王之后,此时我才明白 “南阳望族”的渊源和厚重,也明白叶氏老祖宗对祖孙后代寄托的希望。因为有了敬仰和自豪,才使子孙后代更加励志和奋发图强,或许叶氏的祖先叶处候为了让祖孙后代更能安居乐业,铭记历史,继承先统,才决定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选址建楼。叶处候成了这座“绳武王国”开疆拓土的鼻祖。

    叶氏在芦溪为客家人,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并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第五次:受广东西路械斗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从这五次迁徙可以推测,叶氏的祖先应该是在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到达闽南的。而现在的芦溪叶氏,是厦门同安叶氏的分支。从北到南,从密到稀,从无到有,中国的客家人就像流水和沙石的组合,随着地势的高低、凹凸而决定走向。1369年,叶氏祖先芦溪叶氏开基祖叶正寿从福建同安县佛岭迁往平和芦溪,选择了这块美丽的地方繁衍子孙、栖息而居,距今已有640年。

    绳武楼地处宽广,前有溪流,后靠青山。从高处往下看,古老的小镇非常优美,群山环抱,河流如同一条银丝带,拦腰环抱小镇,潺潺的溪流淡雅、柔滑,仿佛少女的胴体温柔、纤细,顺着小镇从左向右缓缓地流过,没有汹涌澎湃,激情荡漾,静得让人倾心,让人迷恋。河岸边总会盛开些不知名的竹子、野花,还有一棵棵或百年或近千年的老古榕树,风雨无阻地守护着这座迷人的古镇和见证着历史变迁。土楼由一座小桥连接着河的两岸,从战域位置上来说,进可攻,退可防。既有喧闹的屏障,又是山野的宁静。河水清澈,桥下女人依然就水浣衣,拿着棒槌,轻起重落,棒声夹着水声,节奏古朴,天然优美;河岸细叶下垂到水面,小鸟轻点水面倒影,在光圈下泛出点点波纹;远处香火缭绕的“地水岩”小庙更是为古镇增添神秘色彩,小镇处处充满着浓郁的乡野情调。

    绳武楼占地1056平方米,为两圈同心圆联结而成的单元式与通廊式结合的圆形楼。仰面向上,楼体圆得让人惊叹,内圈一层,外圈楼房三层,平面为二十六个开间及中厅。绳武楼整体成灰色调,灰的瓦,灰的墙,灰黑色的窗框和木门,只有那红色的对联把楼内呈现得喜气、古朴。楼内的埕是由不规则的平面石头铺成的,楼中有一口水井,这是所有“土楼王国”赖于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水源。若有外敌入侵,只要有这口清澈的水井在,大门关上十天、半个月都没问题。原楼内叶氏家人都发家致富,或是搬迁到新盖的洋楼居住,或是到外埠工作生活,居住在楼内的已是甚少了,只有老者几人。走进楼内,不仅觉得豁然明亮,优美雅韵,还有淡淡的原野绿踪之感。也许没什么人居住的原故,楼内鹅卵石的埕竟然长出淡淡的小草,可爱之极,小草在石头与石头间交错挤压,窃窃私语,给灰色的土楼增添几许生气。绳武楼正门中央大石匮上的“绳武楼”三个正揩大字和对联,是楼主叶处候亲自题写的。遒劲有力,深厚浑雄,浑然一体,足见其书法功力和对后辈浓厚的寄托。

    600多年前的叶正寿在此开基立祖,开花结果,人才辈出。或是在家乡开垦种植,或是在外发家致富。他们走出芦溪,走出福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如今,他们又回来,回到芦溪,回到土楼,回报家乡,回报故土。叶林青,芦溪叶氏后裔,土楼的子孙,一个敦厚、实干的平和籍厦门企业家,不忘初心,满怀家乡情怀,带着对家乡爱,带着童年的梦,带着对故土的热恋,和一群热血青年回来了,回到家乡,回到土楼,拾遗起童年的记忆和梦想,用浓厚的情感打造这块美丽的原野,让爱焕发出异样的色彩。

    土楼的保护,民宿的开发,红酒的飘香,烟坊的开启,荷塘月色的迷人,水上餐厅的运营,水上乐园的欢笑,让芦溪这个偏远的红色小镇顿时沸腾起来,名扬祖国各地,诱惑着台湾、香港、澳门等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汇集于此。有生态之旅,红色之旅,更是有文化之旅,特色之旅。或群团,或个体;或赏莲,或品酒;或观光,或探索。“绳其祖武”,勤劳善良,真诚好客的土楼客家人,不忘祖先初心和愿景,真正继承“南阳望族”的辉煌和才就,更是让“武德宗文”世泽长。

    曾多少次,绳武楼让我来了又走,走了更想来。没有疲惫,没有烦躁,只有不断的收获和更多的惊喜;有多少次的往返,就有多少次的迷恋,有多少次的探索,就有多少次的发现!这是一个让游客向往的另类文明圣地,这是在青山绿水古榕怀抱中滋长的生命驿站。每当我走进这座土楼,看着一缕缕阳光从圆形的视野中飞洒进来,慢慢飘落在屋檐和瓦片上,我心中就不禁涌起无限的感慨和敬仰,芦溪绳武在飞扬,世界飞扬在绳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