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200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漫话路通

    作者:◎杨平端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7-11-13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曾有个广告“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样的词句用在路上其实也很贴切,不通的痛在心,通的喜悦也在心。“天堑变通途”,这不仅仅是交通瓶颈的突破,更是一种大喜无言的境界。

    做为一个公路人,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痛则不通”的例子。我的家乡在一个沿海小镇,那儿海产丰富,盛产对虾、黄翅鱼、鲍鱼,每次赶海归来,面对满船满舱银花花的海产,总能看到渔民舒心的笑容,可是,这笑容舒展不了多久,就在满脸皱纹中定格了。让渔民笑容“梗阻”的症结在于家乡通往集市的路,要么曲曲折折,要么坑坑洼洼。海产运往外面,主要靠村民肩挑背扛,人力总是有限的,只能运出小部分,大部分滞留在家中,不是低价销售,就是眼巴巴地看着值钱的东西烂掉。我和姐姐就经常用鱼喂鸭子,这种奢侈,是心酸的,也是无奈的。村中的小伙子,不愿意赶海了,撂下不再回来的狠话出门打工,也怪不得他们,谁愿意辛辛苦苦捞回一堆废品啊。叹息伴着海浪愁怅一拔又一拔。是的,痛则不通,不通则痛,那时候,我是多么希望路能直点,平坦点,不再因为坎坷把家乡阻拦在世界之外啊!

    当我长大,这种梦想成了现实。先是319国道从村口穿行而过,继而漳龙高速公路也如腾飞的巨龙,从村子另一侧盘旋而过。路通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每天早晨,不待渔船靠岸,就有许多各类车辆守候在海边,抢购海鲜,渔民不再因为海鲜卖不出去而扼腕叹息了,现在愁的是海鲜供不应求。于是,在故乡的滩涂里,一个个渔排竖了起来,那里面有养鲍鱼的、养对虾的…‥仿佛雨后春笋,一个个养殖场闪亮登场。故乡的小伙子,再也不用出门打工了,家门口就有他们的厂房,至于原来因为穷娶不到老婆之类的忧虑,早已经成为昨日黄花,只是一个故事和传说。

    在漳州,拥有这种神话故事的乡村就好像电视连续剧,总不会让人一眼看到底。“村村通”的政策,不仅仅是种条文,也不仅仅是号召,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公路建设集中攻坚的三年时间里,上级资金贴补等公路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齐力推动,各地修路热潮涌动,众多的公路建设者更是用汗水书写辉煌,延伸村民路通的希望,把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成为现实,一条条农村公路穿山脊,跨河谷,越树林,如绿色的飘带,蜿蜒飞舞在晴川碧野;在绿水青山中散发出蓬勃的生 命气息,路上行人车辆就是所有生动的生命细节。

    如今行走在宽敞平坦的公路上,两旁是看不完的美景,读不完的绿意,享受不完的惬意。耳边自然响起了《天路》这首歌,让“看到天路修到家门口”的喜悦感同身受。路通不仅仅是距离的拉近,更是心胸的开阔。因为路通,许多脾气烟消云散,社会更为和谐,人心更为平和。公路交通是历史的映照,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经济繁荣的生命线,条条公路,阡陌纵横,构成了海西发展的毛细血管,有了这些管道输送养分和血液,生机和活力注入海西,每次的脉搏跳动自然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