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93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缺憾的林语堂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7-09-18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林语堂的人生并非是满杯的水,而是有缺憾。林语堂最初的缺憾,也许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缺失,这份缺失开始于厦门寻源书院。1908年,林语堂进入相当于中学的寻源书院就读,直到1912年,离开鼓浪屿,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四年的寻源书院就读时光,是林语堂生命中重要的一段,无法割舍,也无法被忽略。

    林语堂对寻源书院的感情,可以说比较复杂,甚至说如林语堂自己谈及的人生,属于一团矛盾。林语堂对于寻源书院的课程,既不喜爱,也不厌恶。因为林语堂觉得寻源中学的课程“太容易,太简单了。”他轻松地就获得了第二名,从不为考试或者成绩发愁。他曾经觉得,在寻源书院的“中等教育是完全浪费时间。学校连个图书馆也没有。”没有图书馆,导致林语堂丧失从另外途径学习知识的可能,让他被局限在“太容易,太简单了”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林语堂对寻源书院有点不以为然。但是,换个角度,寻源书院对林语堂有恩,“我在厦门寻源书院所受的中学教育是免费的;照我所知,在那里历年的膳费也是免缴的。我欠教会学校一笔债。”当时的情形,林语堂仅仅是一个乡村穷牧师的孩子,兄弟姐妹众多,学校离家又远,如果不是“免费”,林语堂或许就只能在坂仔读书,或者不是教会的铭新小学,林语堂就只能读读私塾,也许他的人生之路就完全不同,甚至就终止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无法走得太远,因此林语堂不无感激地说,是寻源书院“他们究竟给我一个出身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太重要。似乎林语堂要改变不以为然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了。但是林语堂的情感这时候又来个转向,并没有感激涕零不知所言,而是觉得教会也欠了他林语堂一笔债,这债是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不准我看中国戏剧。”在厦门的寻源书院和非基督教学校之间的差别,就是非基督教学校看日报,而林语堂的学校不看。这样的限制,以致林语堂在二十岁之前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三十多岁才知道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让林语堂早就知道耶和华令太阳停住以使约书亚杀完迦南人,可是却不知道后羿射日射掉十个太阳中的九个,而且后羿的妻子嫦娥奔月成为月神,以及女娲炼石补天,其中的三百六十五块石补天,剩下的那第三百六十六块石便成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等等的故事。也就是说,林语堂在寻源书院接受的教育,让他打开了了解西方的一扇门,可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连一扇窗也关闭了,以致林语堂对许多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甚至连“站在戏台下或听盲人唱梁山伯祝英台恋爱故事,乃是一种罪孽。”难怪林语堂难掩心中埋怨,以为教会也欠了他一笔债,剥夺了他获知中国神话传说的机会。这互相欠债,让林语堂觉得教会给他的恩惠可以不用说出来了,而是你欠我,我欠你,大可以互相扯平,互不相欠地两清了,某种意义上说,林语堂认为他和寻源书院属于无爱无恨的状态。

    不过,许多东西无法如此水过无痕。林语堂又认为,教会对于让他在传统文化的封闭和缺失,乃至他刚参加工作时候的不好意思,这笔债毕竟不算大,于是他奋勇直追,企图补救,毕竟他“大有时间以补足所失”,后来从许多书籍上零零碎碎知道了,只是遗憾这些传说“而非由童年时从盲人歌唱或戏台表演而得的。”相对于遗憾,教会给了他出身的机会,毕竟更为重要。在厦门教会学校就读让林语堂和西洋生活有了初次的接触,给他留下许多的记忆。林语堂记得传教士和战舰。记得随街狂歌乱叫的醉酒水手,记得可随意足踢或拳打赤脚顽童的外国商人,也记得由穴隙窥看的俱乐部里半裸体的舞会等等,这些让小孩子害怕和避而远之。他还记得传教士白衣的清洁无瑕和洗熨干净,记得绿草如茵的运动场,记得一九〇五年美国海军在厦门操演的战舰之美丽和雄伟以及铜乐队的悦耳动听。畏惧和羡慕互相交织,让幼小的林语堂心灵有着令人胶着的矛盾。

    寻源书院,给林语堂留下的记忆就是如此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