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87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相信目标的林语堂

    作者:◎黄荣才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7-08-07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林语堂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感。他曾经想发明中文打字机,在1931年,他就借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绕道沉浸在发明中文打字机的工作之中。尽管后来因为经费和时间、时机等等诸多因素,没有成功,但1946年,他手中有了一定积蓄之后,他就继续发明工作,最终成功了。他曾经有着浓郁的字典情结,在他定居台湾之后,接受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编写了《当代汉英词典》。不仅仅如此,林语堂曾经想把《红楼梦》翻译到国外,尽管后来因为写《京华烟云》,暂时搁置了翻译工作,但最终,林语堂还是翻译了《红楼梦》,这也留下了一段美谈。

    林语堂喜欢《红楼梦》,所以他写过《平心论高鹗》的长篇论著,也写过《论晴雯的头发》等诸多短章,在他的著作当中,谈及《红楼梦》的文字可以说不少。

    在学术界,有个普遍的说法:林语堂曾经动过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后来却没有实现,改而写了为林语堂博得巨大声誉的小说《京华烟云》。在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的文章《关于<京华烟云>》中,林如斯也写到“一九三八年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考而感此非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最初两个月的预备全是在脑中的,后来开始打算,把表格画得整整齐齐的,把每个人的年龄都写了出来。”

    从《京华烟云》可以看到《红楼梦》的结构模式,都是写几个家族观照社会发展,就是人物设置,也有《红楼梦》的影子存在。谈到《京华烟云》时,林语堂亦毫不讳言这部作品涌流着《红楼梦》的精血:重要人物有八九十,丫头亦十来个,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

    仿照《红楼梦》写就的《京华烟云》取得巨大成功,高踞美国畅销书榜首。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林语堂自己也不否认《京华烟云》无愧为世界名著:它的人物刻画,它深切而丰富的人性,它炉火纯青的风格,使它当之无愧。它的人物生动形象,使我们感到比自己生活中的朋友还要真实,还要熟悉。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我们能—加以分辨。总之,优秀小说该具备的它都具备。

    也就有人认为,虽然少了一部林语堂版的英译《红楼梦》是个遗憾,但多了《京华烟云》这部著作,着实应该庆幸。而林语堂想翻译《红楼梦》,不过最终没有实现这种说法长时间存在,而且到目前为止还不断被转述或者引用,好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不过,近日翻阅台湾出版的刘广定先生《大师的零玉——陈寅恪、胡适和林语堂的一些瑰宝遗珍》(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出版)中《林语堂英译<红楼梦>》,才从该文中了解到少为人知的一些情况,那就是林语堂曾经翻译过《红楼梦》。

    在《林语堂英译<红楼梦>》中,刘广定先生写道“实际上,林语堂在1954年二月在纽约已译成《红楼梦》的英文本,1973年十一月在香港定稿。1984年由日文译本,是东京《六兴出版社》所出版,共四册。1992年,东京《第三书馆》又再印行,称《红楼梦全一册》,可见颇受日本读者的欢迎。第三书馆称之为‘中国近世小说之金字塔’(曹雪芹作,林语堂编,佐藤亮一译),译者佐藤亮一曾将林先生的多种英文著作,如《京华烟云》、《杜十娘》、《朱门》等译成日文。”

    回头看林如斯文章中的那几句话,林如斯写到“再三思考而感此非时也”。《京华烟云》于1938年8月8日动笔,1939年8月8日完稿,而动笔之前,林语堂做了五个月的准备工作。当时的情形是抗日战争爆发,所以林语堂有“此非时也”的感觉,因此才暂时搁置了翻译《红楼梦》的念头,写了中国第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这是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按照刘广定先生的著述,其实林语堂当年没有翻译《红楼梦》只是暂时搁置,后来是再续前缘。林语堂翻译《红楼梦》的时候,“按此节译本不但将全书予以适当重组以便读者了解整个故事的内容及连贯性,林先生并对原作稍加修正。”可见林语堂先生在翻译《红楼梦》的时候,二度创作的成分明显,既忠实原作,但又考虑读者阅读感受,还对明显的瑕疵不迁就。林语堂曾经翻译过《红楼梦》,这对于无论是喜欢林语堂,还是喜欢《红楼梦》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林语堂对目标实现的执着,他朝着这个方向,直行或者迂回,但目标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