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83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十 二 板 桥

    作者:◎朱超源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7-07-10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在风景旖旎的平和古县城九峰,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名曰碧溪,溪面宽阔,水流湍急,自东向西流着,像条明净的带子,蜿蜒盘旋,把老城围成了个U字型。整个县城背靠巍巍县后龙山,面朝潺潺流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可谓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站在九峰城区北岸,远眺碧溪,波光粼粼的溪面,在正午的太阳照射下显得更加金碧辉煌。溪中有隆起的“小丘”,那便是桥墩了。桥墩一共有十一座,一字排开,错落有致,把碧溪分成了十二等分,桥墩与桥墩之间都搭有木板,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十二板桥。

    沿着溪畔的台阶而下,满是青苔的石阶在多日雨水的冲击下,湿滑难走,岁月的沧桑在桥头上刻满了痕迹,斑斑驳驳。桥板是由两块长杉木板拼接而成,用大铁钉铆住,稳稳地安放在桥墩间,长约五米,宽约50厘米,厚度差不多10厘米。人踩上去有点晃,尤其是年久失修,有些木板日渐腐朽,木板与木板中间的空隙越来越大,令人脚下发毛,更有心惊胆寒的感觉。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桥板都是灵活机动的,木板两端各有铁链拴住,一旦洪水来临,它们可以暂时离开桥墩,随波逐流,却又不离不弃,待到洪水撤退,人们又可循着铁链把它们拖回“家”。

    桥墩的设计很独特。用一块块大青石垒成塔状,夯得严严实实的,顶端是个圆形的平台,除了搁置木板外,两边都留有空地,原来是为了来往的行人提供避让的地方,碰了头见了面互致问候,然后继续前行;若是碰上挑个担或是扛个货之类的,这块小空地的作用就蛮大了。桥墩的这些青石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可能是就地取材,直接从溪底下淘出来吧?石头的棱角被湍流的溪水打磨得没了脾气,温顺光滑。有些石头缝里长出了芦苇,冒出了野草,为“小丘”点缀着绿意;苔藓也不甘示弱,霸道地把阴暗的地方给占领了,黄褐色的脚蔓延着桥墩。匪夷所思的是:这些石头墩没有水泥的浇灌是如何抱紧成团,禁受住洪流的冲刷?天长日久都安然无恙?

    正当我疑惑中,一老汉肩扛锄头路过,瞧他硬朗的身板,矍铄的精神,应该是干农活的好把式。一阵寒暄过后,请上一根香烟,他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听他介绍,十二板桥自古以来就是重要交通通道,九峰城区与对岸南门洋、澄溪村等地的往来全靠这座桥,或是到城区赶圩购物,逛街赴庙会;或是到田间地头干活,到郊野呼吸新鲜空气……寒来暑往,亘古不变,祖辈们就在这条简易桥的两边繁衍生息,守望相助。从与他交谈得知,其实十二板桥曾经在洪水中多次被冲毁,村民们屡次自发按照原有的风貌加以修复,投工投劳,毫无怨言。现在的桥墩已经进行了加固,与先前不可同日而语。谈笑间,他已麻利地从桥墩的阶梯下了溪,掬起清凉的溪水洗去劳作的汗渍,把沾满泥土的双脚一并洗净,就优哉游哉地上岸远去。

    伫立在桥头,放眼四周,只见东边的山上九峰错出,直插云霄;西边的山上双塔耸立,遥相呼应;北边的山上朱熹公园气势宏伟,朱子雕像隐约可见;南边的山上高速公路建设正酣,工程车穿梭不停。在青青的山林间,在袅袅的茶香中,老城古镇在轻轻地诉说着久远的故事。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奉旨征剿闽粤边境流寇,看到此地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便向朝廷奏请“于河头地方设县治以控制贼巢,建立学校以易风俗”,取“寇平而人和”之意定名“平和”。此后432年间,历经明、清、民国三个时期,九峰都是平和县治所在,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名闻遐迩的“文化古镇”和“闽粤边贸重镇”。恍然间,仿佛有一鹤发童颜老者,身着官袍,反剪双手,在十二板桥上踱步,心系社稷民生,思忖着治县良方……

    如今,在十二板桥上下游陆续出现了几座拱桥,十二板桥的作用已今非昔比,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这条“丝绸之路”必将成为见证淳朴民风的印迹,成为人们永恒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