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79期>第3版
    第3版 :综合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通往家乡的路

    作者:▱林晓文 文/图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7-06-12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若将游子喻为风筝,通往家乡的路则是维系游子故土情深的那一根线。弯弯曲曲的坎坷山道,令游子魂牵梦萦的故土显得更加遥远。而当接到村里长辈林天寿老人打来的电话,告知通往家乡的水泥路修好了时,我百感交集,止不住有了驱车回去的冲动。

    老家溪头村位于闽南最高峰大芹山北侧山坳,周围群山环峙、层林葱郁,放眼皆为千米山峰,九龙江西溪支流花山溪源头在山脚蜿蜒绕行,千百年来默默滋养着这一方静谧安然的小山村。这里民风淳朴,当年闽南革命先驱曾在崇山峻岭留下红色烙印,老游击队员、104岁高龄的赖瑞锦至今仍身康体健。正是这样一个保存着原始风貌的小山村,因地势偏远闭塞,人们进出山乡全靠肩扛手提翻越二十多里山路,交通实为不便。

    记忆犹新的是,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条通往溪头村址(当时称“大队”)的盘山公路终于开通,几个山娃子听得远处传来“突突突”的机器轰鸣声,不约而同奔至村口眺望冒着乌烟的拖拉机缓缓前行,无不欢呼雀跃,兴奋得几天睡不着觉。然而于我而言,伴随这种兴奋而来的是更多的失落——溪头村虽通了公路,但我老家所在的溪头村碗尾社离公路最近的天鸡垵岔口尚有五六里远。此后几十年间,城乡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乡村道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进出溪头村的盘山公路进一步拓宽并硬化成了水泥路面,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唯独老家碗尾社因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除曾经修成一条摩托车便道以外,对水泥路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这成为乡亲们无法承受之痛。

    碗尾社地处与大芹山隔谷相望的大岽山南麓,共有220口人,村民分散居住在几个山坳间,每个居住点仅两三户人家,最高海拔超过800米,是典型的高山村民居住点,周围群山逶迤、竹影婆娑、古木参天,原始生态林得到很好保护,除了杉木、松树、枫树、毛竹等大片林木外,亦不乏恐龙时代“活化石”之称的桫椤树、百年油杉、红豆杉等珍稀树种,堪称“植物王国”“闽南小西双版纳”。

    “咱碗尾山清水秀空气好,这里出产的白芽奇兰茶也是品质上乘,可惜就是长期无法通公路,出行很不方便,山里的土特产也卖不了好价钱。”年逾七旬、身体硬朗的天寿老人不无感慨地说道。据天寿老人介绍,碗尾社周边的原始生态林能得到妥善保护,得益于这里淳朴的民风和自动自发的环境保护意识。然而,除了有限的林业资源以外,其余资源相对匮乏,加上山高路陡,交通极为不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民经济发展,除了外出工作、经商的几户人家,许多留守村民还在贫困线下挣扎。而因为受到交通不便的制约无法发展特色经济,近年来不甘贫困的个别村民甚至萌生了“靠山吃山”的想法,私自盗伐林木、垦荒种果的毁林事件时有发生。“说起这条路,已经困扰了不知几代的碗尾人了,以前都没几个大姑娘愿意嫁到这里,咱碗尾人要想娶亲,十有八九只能抱童养媳。”天寿老人话语中透着几丝无奈。

    有道是“要致富,先修路”“道路通,财富通”,眼看其他各村社皆已修通水泥路,乡亲们再也坐不住了,在林滋祥、林志宏、林滋吟等人的呼吁下,修路大事终于摆上了日程。“一听说要修路集资捐款,谁也不甘落后,乡亲们实在是走山路走怕了。”天寿老人说道,“虽然最初的方案是按人头定额集资,另外再根据蜜柚种植数量和茶园面积收款,但许多乡亲还是额外捐了款;有些家庭实在困难,就通过贷款、主动承担义务劳动等各种方式,想尽一切办法参与工程。”有了村民集资和捐款作为启动资金,林滋琼、林加顺等人又多方努力,争取到县、乡政府有关部门的专项资金补助,促使碗尾社道路硬化工程于前年夏天顺利开工。历时半载,一条全长2.8公里、宽3.5米的水泥公路终于取代了昔日曲折崎岖的羊肠小道,成为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康庄大道。

    “路修好了,以后汽车就可以直接开到村头、蜜柚园、茶园,化肥可以直接运上山,柚子、茶叶等土特产可以直接运走,再也不怕没人要了;外乡人也可以开车到咱这里休闲玩耍体验大自然,以后说不定还可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咱们的日子就更有奔头了。”望着从门前经过的崭新水泥路,天寿老人对碗尾村的未来一脸憧憬。

    通往家乡的路修好了,外出的游子们,记得常回家走走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