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当前位置《平和网》 > 柚都平和> 第129期>第4版
    第4版 :文化旅游
    《柚都平和》—平和人自己的报纸
    报刊搜索: 搜索

    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

    作者:◎方达明 来源:柚都平和 时间:2016-06-20
    编辑:周艺桂 点击数: 字号:

    没有酒就没有苏东坡。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小酒量大诗人。

    他曾经说过,自己平生有三样事情不如别人:著棋、吃酒和唱曲。苏轼的酒量确实不怎么样——“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馀”。可是他看到客人举杯就开心——“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苏轼从不会喝酒到能喝酒,到“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君”,到亲自尝试酿酒,到劝别人也喝酒,甚至劝老师欧阳修不要著书忧国,说那样会减少了欢乐——“寄语公知否,还须数倒壶”。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态度变化,是因为他切身体验了饮酒的好处。

    酒量小,喜欢喝,常常喝,结果就是经常醉。这样一来,酒精的兴奋和麻醉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灵感如泉:“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苏轼不少诗词是借助酒后的灵感作成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千古绝唱,就是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后写的。而在《赤壁怀古》中,他写完了千古风流人物,还忍不住要感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在苏东坡的诗文中,至少有三之一提到酒,酒已经融入了苏东坡的灵魂和血液。这些醇香馥郁的诗词穿过一千年的岁月,今天读起来依然让人热泪盈眶。

    苏东坡爱酒,但没有沉溺于酒。他不借酒浇愁,他在饮酒赋诗时写下的大多是对生活的赞美和祝福。你看《虞美人》:“持杯遥劝天边月,愿月圆无缺。持杯复更劝花枝,且愿花枝长在,莫离披。 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此欢能有几人知,对酒逢花,不饮待何时。”

    林语堂身体里就住着一个苏东坡。

    1936年8月,林语堂举家赴美,身边除了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就是有关苏东坡的和苏东坡著的珍本古籍,全然不顾这些书在行李中占了许多地方。他说,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如果不能如愿,至少,在海外的日子有苏东坡这样一位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拘、令人万分景仰却又望尘莫及的高士相伴,再孤独也不觉得寂寞。

    和苏东坡一样,林语堂也喜欢看人饮酒。有意思的是,林语堂的酒量比苏东坡还小!苏东坡拼尽一醉尚且能饮五合也就是一斤的低度酒,而林语堂只要一瓶啤酒就能进入黑甜乡。

    虽然酒量小,但这一点也不妨碍林语堂成为一位精通酒文化的学者。他认为自己无法忘情于酒。他对饮酒者的心态,筵席上的酒令,以及饮酒的功能都有所研究。他甚至把饮酒视为中华民族快乐性格和完备道德的标识。他没有饮酒的天赋,只好充分培养自己饮茶的嗜好。可他心里始终放不下酒。他开玩笑说,从人类文化和快乐的观点论起来,人类历史中的杰出新发明,能直接有力地有助于我们享受空闲、友谊、社交的,莫过于吸烟、饮酒、饮茶。他说烟酒茶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有助于社交;第二,不至于一吃就饱,可以在餐膳之间随时享用;第三,可以供嗅觉获得美的享受。

    他甚至说,从人类的文化史和幸福观来看,没有比吸烟、饮酒、喝茶更有意义的事。茶与酒的功能有极相近之处,却又有所不同:“因为茶须静品,而酒则须热闹。”

    他说,方处不必戒酒,但须戒俗;红裙不必通文,但须得趣。

    他说,酒可以当茶;茶不可以当酒;诗可以当文,文不可以当诗;曲可以当词,词不可以当曲;月可以当灯,灯不可以当月。

    他在《生活的艺术》里还说,理想的人并不是完美的人,而只是一个令人喜爱而通情达理的人,而他也不过尽力做那么样的一个人罢了。

    和苏东坡一样,林语堂极度喜欢酒桌上热闹的气氛。

    在这热热闹闹的氛围中,他曾经和鲁迅发生了一场大不快。

    ——1929年8月28日,因北新书局拖欠版税、稿费和编辑费,久催不理,鲁迅准备跟北新打官司,后经郁达夫等人调解、作证,达成了和解及协议。于是鲁迅、郁达夫与北新老板李小峰等同赴南云楼聚餐,受邀的还有林语堂夫妇及杨骚等几位作家。

    酒酣耳热之际,有人提起某人,林语堂没去想前因后果,连连点头附和了几句。有了酒意的鲁迅误以为林语堂是在讽刺他,脸色铁青站起来,“直斥之”。林语堂不服气,起身争辩。“两人对视像一对雄鸡一样,对了足足两分钟。”幸亏郁达夫作了和事佬。这就是著名的“南云楼风波”。

    后来鲁迅明白过来,和林语堂和解了。可是有了误会,林语堂与鲁迅的关系就不可能像从前那样融洽了。美好的东西都是这样的。

    他们原来是最亲密的战友。年轻时的林语堂,远比鲁迅要激进。但是林语堂1927年在武汉当了六个月的官,看到了所谓“革命者”的真面目,文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他说:“我只想做个好人。”后来他倡导幽默小品文,表现性灵闲适,曲折地表示自己的不满。鲁迅不认同,他觉得屠刀之下,没有幽默可言。他希望林语堂不要用这种方式养活自己,他劝林语堂发挥自己的英文能力译介更多的作品到中国来。林语堂说,这事得等老了再做。鲁迅大怒。林语堂的意思是自己有人生规划,要趁年轻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我想,要是鲁迅能够看到林语堂抗战时为民族作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应该会改变他的看法。

    鲁迅脾气急跟他肺病严重肯定有关系。

    林语堂带着苏东坡到达美国时,却听到了鲁迅去世的消息。林语堂挥手写下了《鲁迅之死》痛悼鲁迅:“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

    林语堂说,女人是水,兑入酒中是酒,兑入醋中是醋。

    一九六五年,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林语堂夫妇已如一瓮醇香的老酒。这一年,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苏东坡传》已经出版了十八年。这年七月,林语堂夫妇在纽约提前庆祝他们的七十双寿。这一年,林语堂七十周岁,他的妻子廖翠凤小一岁,七十虚岁。

    那天,贺寿的都是他们夫妇的至亲好友,坐满了好几桌。远在香港的二女儿林太乙,也和丈夫、孩子一起飞抵纽约。林语堂全家大团圆。大家欢聚一堂,酒逢知己千杯少。林语堂自己不喝酒,他笑眯眯地看别人喝,还不停地鼓励别人喝。他喜欢热闹,他说热闹才有喝酒的情调。为了让动静更大一些,他调兵遣将,点名叫人对饮或划拳。廖翠凤的酒量很好,亲朋好友里也有好酒量的,林语堂在旁边一起哄,一时间,觥筹交错,屋顶都要掀起来。

    不知今夕是何年。